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赛事 > 正文

世界机器人大会“钢铁选手”集体出道!

来源: 北京号

作者:北京亦庄官方发布

2025-08-14 13:30

北京八月,夏日的热浪尚未退去,另一股热潮已悄然涌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如约而至。本届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走进展馆,机械臂的挥舞声、履带轮的摩擦声、机器人的语音回应交织在一起。

工业制造:智能“钢铁工人”的崛起

在传统制造业向“智”造业的转型过程中,一批“钢铁工人”正以超乎想象的精度与效率,重塑着生产线的面貌。

安川首钢的“YSR+AI”质量检测系统在灯光下闪着冷峻光泽,摄像头缓缓扫过汽车零部件,不到一秒,屏幕上便弹出密密麻麻的检测点位。

康养助老:机器人温暖老年人生活

科技的进步,不仅在于追求速度与精度,更在于其蕴含的人文关怀。当冰冷的机器注入了“情感”与“体贴”,便能为“银发族”的生活增添一份独特的温暖与依靠。

“小丽”机器人在展厅的养老机构样板间里穿梭忙碌:迎宾、导览、带课、拍照、问候,还能巡视提醒用药、协助联系家属。

手术医疗:AI与医疗的精准融合

在分毫之差即关乎生命健康的医疗领域,AI与机器人的结合,正成为医生最可靠的“眼睛”与“双手”,将手术的精准度与安全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长木谷展出的ROPA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在展示台上与屏幕实现实时联动。三维重建画面中,髋膝关节的动态力学分析模型持续更新,机械臂沿毫米级轨迹平稳移动。

AI技术将手术前规划周期从数周压缩至分钟级,还能实时模拟骨骼运动状态,结合亚毫米级导航定位与机械臂,实现对髋膝假体植入位置及角度的精准控制,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本届大会的长木谷展区里,一款骨科手术机器人让不少观众感叹:“没想到机器人已经进手术室了!”

公司负责人表示:“这是一款搭载AI系统的一体化髋膝手术机器人,能将术前规划周期从几周压缩至分钟级,植入位置与角度的控制精度达亚毫米级,从根源上降低并发症风险。”

艾瑞迈迪的“瑞瞳”全系列高精度导航定位平台,是手术机器人的“眼睛”。双目立体定位配合全光场相机,可同步实现光学定位、三维重建及RGB成像。

公司研发人员说:“此前95%的市场被国外产品垄断,如今国产产品已实现替代,并已应用于骨科、神经外科、口腔、穿刺等领域。我们还协助近百家国内企业开发手术机器人整机,核心部件与系统均实现自主研发。”他补充说,医疗级视觉技术在精度、可靠性等方面要求极高,不过,一旦在医疗领域实现突破,向工业、农业、教育等其他领域扩展应用时,会更为便捷。

生活服务:让智能走进日常

机器人正逐步脱下“工业外衣”,以更亲和、更实用的姿态融入日常。无论是家庭的温馨陪伴,还是高强度工作的得力辅助,智能科技正在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与安全。

工作人员举例:“比如爬山四小时,前两个小时体力尚可,后两个小时体力下降明显。配备外骨骼后,抬腿时有助力,下坡时则有阻尼保护膝盖。消防员、户外勘探人员在重负荷作业时,也能借助它快速、安全地完成任务。”

人形机器人:从工厂到舞台的全能选手

当机器人拥有了与人相似的形态,它们的应用场景便从固定的工位延展至无限的可能,既能是生产线上的多面手,也能是舞台上引人注目的表演者。

在人形机器人展区,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青龙Pro”静立在聚光灯下。身高185厘米、体重85公斤,搭配快拆快换的模块化设计,让它在不同场景中都能迅速“换装”。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感知头模块的更换,只需几秒便能完成。新一代感知头集成了可见光、红外热成像、烟雾及气体传感器,可识别人体、车辆、火情,并发出预警。

快拆电池设计使其续航达两小时,更换过程如同换相机电池般简单。背包式算力模块支持边端模型推理,可实现本地路径规划与场景识别;北斗定位与千寻融合导航技术,使其在园区、厂区及室外复杂场景中精准定位至±5厘米。公司技术人员表示,“我们正在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产线中实现自主行走与工件搬运的柔性作业。借助对工件、料箱及颜色的精准识别,机器人可在柔性产线上独立完成多样化装配任务。”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展区。融媒体中心 吴江/摄

大会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展区里,“天工”已经显露出“好用”的一面,一条融合四大场景的任务链上,是由中枢任务智能体全面调度的多台机器人,每台长得都不一样。但大家同时开启电力检修、流水线分拣、零件质检、物品封装,在完美配合下完成了多场景任务。

虽然这条任务链与实际工厂相比还有差距,但对机器人来说则迈出了协作的一大步,实现不同的机器人在无人工干预下的跨场景无缝协作与任务接力。这也打破了传统工业自动化“一机一岗、固定工序”的刚性壁垒,从过去的“单体智能”向“群体智能”演进。

这得益于“跨本体VLA模型”。“要让机器人在多本体与多场景中灵活适配,它是关键支撑。”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论坛上正式发布了这一模型。相关负责人透露,该模型积累了超百万量级的数据,有效利用各类机器人操作数据和海量互联网视频数据,实现机器人跨本体的通用操作知识积累、特定场景的多任务快速学习。

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引领高地、产业推进引擎与国际合作桥梁。本届大会同期举办的机器人博览会与机器人大赛,汇聚了20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相关企业,集中展示百余款首发新品;更吸引了全球近20个国家的6000余支赛队、10000余名精英赛手同台竞技。

公众可通过“世界机器人大会”微信公众号购买大会门票,按预约日期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入场观展。随着大会的持续推进,这些跳动着科技脉搏的创新成果,正悄然勾勒出未来的模样:当机器人真正实现 “更智慧”“更具身智能”,人与机器的协同将愈发默契,产业升级的步伐将愈发稳健,生活的便捷与温度也将愈发触手可及。

内容综合自北京科技报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

编辑:徐祎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亦庄官方发布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