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曹麟
2025-08-14 20:38
五年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刚落地时,小区内的抱怨声可不少----“破袋扔厨余垃圾?脏死了!”“分这么细,谁记得住?”可如今,走进很多基层社区,即使没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居民们也能熟练地将垃圾有效分类,甚至在西城的新街口街道、广外街道,你会发现,居民们在扔垃圾时,不仅能熟练地分类投递、积分,还可能会互相调侃:"张姐,我的积分可比你多喽!"
这五年,垃圾分类从“政府推着走”变成了“居民主动做”,变化的不仅是街巷环境,更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而这场“绿色革命”的背后,是基层街道用“笨办法+巧心思”,一点点啃下来的硬骨头。
我们都是“守桶人”:从被动到主动
条例刚实施那会儿,街道和社区常采用的方法非常传统,集体培训,讲座宣讲,但是光靠贴海报、发手册、几十分钟的突击学习,根本改变不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于是,很快“守桶人”这个职业就上岗了。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轮流在垃圾桶站值守,早晚高峰雷打不动。有人嫌麻烦,看见我们穿马甲的就想跑,我们呢还得笑着接过垃圾袋,一边现场拆分,一边跟人家讲清楚:“阿姨,大棒骨是其它垃圾,不能放到厨余垃圾里”、“菜叶子这种是厨余垃圾,得要破袋才能扔,包装袋得扔到其它垃圾里……”
日子久了,居民们脸皮薄了:“不用您帮我拆,我自己来”、“这次我是分好的,完全没有混投哦……”渐渐地,现场指导时的争执就少了,认真分的、理解桶前值守的越来越多,返工再分的就越来越少。我们在社区值守时甚至还和垃圾分类做的最好的居民张阿姨成了朋友:“以前觉得分类是'多此一举',现在家里不分我还说他们呢!”
绿色生活:“小积分”撬动“大习惯”
光靠道德约束不够,还得让居民尝到甜头。在西城的基层社区,与垃圾分类相关的 “积分兑换”活动,可以让正确分类的居民通过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这种做法,直接激发了各位叔叔阿姨的“胜负欲”----新街口街道、西长安街街道、广外街道的社区简报中都有关于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我的积分比你高,我换了桶油哦”看着报道中阿姨们的笑脸,谁不说这种小积分撬动“绿色生活”大习惯的宣传方式好。
正是在这样的群策群力之下,西城的垃圾桶站变得越来越干净,以前总是异味扑鼻,甚至蚊蝇乱飞的地方,如今大多变成了干净整洁的垃圾分类亭,有的甚至上了报纸,成了社区一景。但比环境改善更可贵的,是垃圾分类、绿色生活成了一种新时尚----家长们交流分类心得,孩子们监督正确投放,就餐时比拼“光盘行动”……这种自发性的参与,是真正的文明进步,也是绿色北京的根基。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