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王鑫
2025-08-14 20:36
五年前,当北京街头首次出现四色垃圾桶时,经常看到一群小朋友们围着社区志愿者追问:“矿泉水瓶是可回收物,那瓶盖属于什么垃圾?” 这个稚嫩的问题,开启了城市文明的新启蒙。五年后的今天,幼儿园的老师和志愿者们在“开学第一课”为小朋友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增强幼儿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意识,促使他们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中小学生们在用所学的垃圾分类相关知识,通过以旧换新、变废为宝等方式来宣传和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绿色变革中,儿童青少年不仅是环保理念的学习者,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创新者和引领者。他们的身影,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蓬勃朝气。
北京垃圾分类的五年实践,见证了环境教育从“知识灌输”向“行为养成”的跨越。老师们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教会他们怎么区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小朋友们还通过送垃圾回家的小游戏,更直观的了解到垃圾如何分类,这不仅能锻炼小朋友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动手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仔细观察垃圾的种类,准确判断它们应该属于哪个分类,并亲手将它们投入正确的垃圾桶中。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很多与运动相关的消耗型运动器材数量与日俱增,随意丢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比如大家特别喜欢的羽毛球运动,就淘汰了很多废弃羽毛球。体育馆的志愿者们带领青少年们一起制作环保手工,让废弃的羽毛球变身,制作废弃羽毛球挂饰。在活动中,志愿者和孩子们准备了废弃的羽毛球、彩线、剪刀、彩珠等材料,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先用剪刀剪掉一半的羽毛,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彩线给羽毛球做上装饰,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中,孩子们奇思妙想,互相交流,一双双小手变的非常灵巧,用自己的想象力做成了各式各样的羽毛球挂饰。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引导孩子们关注环境保护,成为我们的环保宣传员,将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在寒假期间,社区为丰富辖区内青少年的假期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倡导绿色环保生活。社区邀请公益律师举办青少年普法知识讲座的同时开展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为每位青少年发放了垃圾分类宣传彩页,上面印有垃圾分类小知识,还组织了一场垃圾分类小知识的有奖问答活动,比如:玉米叶属于什么垃圾,过期化妆品属于什么垃圾,椰子壳属于什么垃圾等等,孩子们通过答题环节,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并增强了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活动,青少年们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更明白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了解了垃圾分类的标准、分类方法和意义。
正如教育学家所言:“孩子们用未被世俗规训的清澈目光,照见了成人世界的环保盲区。”一位社区工作者感慨:“孩子们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分垃圾,而是如何对自然保持敬畏。”
站在五周年的节点回望,北京垃圾分类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当青少年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环保就不再是外在约束,而是内生文化。这座城市里,孩子们绘制他们会将学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来。这些嫩芽般的新生力量,终将长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参天大树。因为,今天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绿色种子,正是明日美丽中国最蓬勃的希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
分享到





